对话刘慈欣:坚守中国科幻文学的疆土

2015-10-1511:11:40 评论 9,435

成功斩获第73届雨果奖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新的生机。14日,中国作协主办的“刘慈欣与中国科幻文学”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与刘慈欣共话中国科幻文学的困境与未来。

对话刘慈欣:坚守中国科幻文学的疆土

刘慈欣:不求前卫,科幻之路也要踏实走过

“我是看雨果奖的作品长大的,但在我的印象中,雨果奖与中国的距离似乎比诺贝尔文学奖还要远得多,毕竟我们现实主义文学的土壤更加深厚。”刘慈欣说。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他感受最深的是在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前,将近20年的漫长时光。“20年的时光,我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块看似空旷的疆土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那儿,和我同样的人其实不少。”

刘慈欣透露,他接触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我在家里看这本书被父亲发现,他把书一把拿走又还给了我,并告诉我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我当时问父亲,这里边都是幻想出来的?父亲说,是幻想出来的,但都有科学分析。这句简单的回答,确立我整个科幻的理念,并持续到现在。”

在刘慈欣看来,这个传统、核心的科幻理念,并不被国内文学界广泛接受。“我们国内的科幻文学更在意理论,创作变得很超前,经常试图通过架一副梯子,跨越很多东西,然后达到某一种高度。其实,就科幻小说而言,有些东西难以跨越,我也是走过其他科幻作家已经跨过的那些路。我们必须踏踏实实走过这样一个阶段。”

“三体热”助科幻出版迎来新的春天

与会专家认为,《三体》获得雨果奖为中国的出版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科幻文学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起步到曲折发展的过程。改变开放以来,科幻文学始终没有形成相应的阅读热点,作家作品的市场占有率、读者群体都还比较小,特别具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寥若星辰。《三体》的获奖必将深刻改变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促进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繁荣。”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陈兴芜说。

当下,科幻小说已逐步转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阅读热点,中国科幻文学正站在繁荣的新起点上。《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认为,《三体》成为中国科幻繁荣的引爆点。这部书为中国科幻树立了一个新标尺,并初步确立了科幻文学的美学标准。

据姚海军介绍,中国科幻文学存在的历史有一百年之久,但中国科幻是因为《三体》才被重新发现,迎来了新的春天,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他说:“过去,中国科幻的困境是没有刘慈欣这样的作家,今天,中国科幻的困境是如何突破刘慈欣所矗立的这座山峰。”

网络时代,科幻文学将何去何从?

“在全球市场影响下,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步同质化。世界范围内的小说写作都面临着讲故事能力逐步丧失的现状。《三体》则跳出日常的三维空间,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故事的叙述,这是对现代写作的超越和克服,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向度和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文学也是改变现实的一种方式,塑造着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三体》区别于西方现代科幻文学的地方在于它带有人类史的怀乡记忆。

“在网络时代,科幻文学的进入,可以打破一直以来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楚河汉界。它可能给网络文学带来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对五四以来我们所提倡的文学的严肃性的继承。”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看来,《三体》的严肃性就体现在它是建立在中国人最深刻、最核心的现实焦虑上。科幻文学完全可以以一种科幻的设定和严密的推理将文学的严肃性带入到网络文学中。而科幻进入网络的模式也不必局限于现有的嫁接方式,而是不断去挖掘新的形态。

同时,邵燕君也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三体》的获奖让我们认识到,学院派应该调整自身的评价体系,不能站在普通读者的对立面去讨论科幻文学,而是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对于媒介的新认知,去促进科幻文学在网络时代的新生和发展。”

weinxin
N软网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观点新鲜独到,有料有趣,有互动、有情怀、有福利!关注科技,关注N软,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 A+

发表评论